2023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之罗甸②:大关村:增加“含绿量” 提升“含金量”|全球速看
地处喀斯特石山区的罗甸县大关村,30多年来通过退耕还林、植树造林、森林防火等有力举措,聚焦产业“含绿量”, 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,实现从“石山荒山”到“绿水青山”再到“金山银山”的华丽转变。
如今的大关村,植被茂盛,石山上种杜仲,田里种博落回,树上、石缝里长满铁皮石斛,房前屋后畜禽养殖成群......大关村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林下经济,释放的生态红利正惠及每一位村民。
“我们大关的生态好、空气好,所以我就在家种蔬菜卖。”大关村村民李祖慧说,除了种植蔬菜外,她还养牛、养猪、养鸡,一年有3万余元的收入。
(资料图片)
靠山吃山,20世纪80年代,大关村石漠化严重,土地资源严重缺乏,山林就成了大关人生活的主要来源。2002年,罗甸县实施退耕还林,大关村将2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还,鼓励村民植树造林、参与森林防火。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,大关村从石漠荒山变成了“绿洲”,森林覆盖率达到80%,从此之后,山林成为大关人的绿色家园,如何守护好这片发展根基,大关村在不断的摸索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。
“我们通过制定村规民约,引导村民参与联防联治,将‘村里事’变成‘自家事’,同时,不断加强森林巡护,有效防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,大关村2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山火。”大关村副支书严文发告诉记者,随着大关村村规民约不断地完善,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不断加强。不仅如此,还实行了奖励机制,若有群众举报违反村规民约的事项,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。
荒山已变青山,如何把青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大关人也一直在探索。近年来,大关村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,积极发展生态种养。目前,全村共发展中药材种植3000多亩,粮油作物种植1800多亩,各种养殖大户40户,年出栏猪牛羊等1万多头,经济发展“含金量”不断提升。
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。2022年以来,罗甸以全面实行“林长制”为抓手,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特色林业产业发展,严格保护森林资源,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红线,推动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。2022年罗甸完成营造林总任务为5.395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63.09%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
编辑 毕文君
二审 梁晓琳
三审 张发扬
标签: